从象牙塔到茫茫戈壁,从潜心教学科研到在实践中突破自我。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亚超来说,外面的世界拓宽了他的眼界,磨炼了他的意志,同时也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
走向边疆,贡献智慧
年11月初,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李亚超偶然看到学校发布通知,选派教师前往新疆哈密地区服务锻炼,这个消息在李亚超心中掀起了波澜。这位“象牙塔里的书生”,想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年12月7日,在乌鲁木齐结束培训后,李亚超乘坐动车只身前往哈密报到,挂职担任哈密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来到了新疆哈密的中蒙边界线,在负责维稳边防管控智能化平台建设的工程公司参与项目验收,主要分管信息化和节能减排两个领域。
恶劣的气候磨炼了李亚超的意志。为验收和评估维稳边防管控建设项目的智能化平台,身为经信委的该项目第一负责人,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到伊吾县,李亚超在哈密的边境线上足足跑了四天。
电子围栏、光电一体化系统、雷达远距离探测系统……李亚超将雷达信号处理实验室的所学所研搬上“实战场”,为整个边防管控平台的稳定运行开出了“良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一期经费1.2亿元的哈密市城市市民一卡通平台建设项目,正是李亚超在哈密交出的另一张漂亮“成绩单”。哈密市大数据中心论证和建设、工业信息化改造升级、农村电信普遍服务项目申报、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内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都有李亚超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在这些磨炼的日子里,李亚超感触很深,他体会到了务实、肯干、吃苦的精神,更加学会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也决心地为边防事业做出贡献。
潜心科研,解决难题
在科研路上,李亚超不断突破,他的课题组目前研究的宽带成像制造项目,与探测制导相关,主要服务于战略战术导弹,提高导弹制导打击地面目标的能力,提升导弹的性能。
李亚超和同事们把技术突破分成三个方面,并归结为1+2技术攻关的模式。聚焦解决重大装备的高机动平台雷达成像的应用问题,提高导弹精确打击的能力。一方面,解决导弹高机动飞行时由于探测信号产生耦合导致成像散焦的问题,提升高机动导弹平台雷达成像效果;另一方面,提升雷达抗干扰能力和对目标的识别能力,实现单体对抗和协同打击。在技术突破的过程中,李亚超和同事们遇到过很多问题,包括整个波形的设计和多域信号处理的模型构建。对此,他和同事们进行了技术攻关和能力提升,并在配合某科研院所的海面反舰对抗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花大量时间攻关,但是当真正进行实际型号的研制时,时间周期很短,还会遇到很难解决的瓶颈问题。面对研发某导弹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难题,李亚超昼夜加班,连续半个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最终解决了问题。只要是国家需要,无论多大的困难,李亚超都会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
走上一线,培养人才
在科研之余,李亚超依旧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学生有较多交流。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他对“课程思政”有了深刻的理解。他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实际参与到项目中去,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国防的有力和科技的进步,让学生认识到在今后就业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待遇,更要看国家大势和社会的发展。
他向同学们讲述西电前辈的奋斗历程,让学生真正读懂西电的红色血脉,如包为民院士的故事、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的故事等等,让学生认识到伟大人物和伟大故事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只要志存高远,定能有所建树。
在支边过程中,他不负期待,不断磨炼;在科研之中,他克服困难,不断突破。他也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西电的发展助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西电智慧”。
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