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发掘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墓葬,因为汉代以前,西域并无文字出现,所以西汉以前是西域的史前时代;史前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让后人了解了西域史前文化;专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现这些遗存体现出一种文化传承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年,为配合哈密柳树沟水库施工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哈密市柳树沟乡亚喀墩村,东北方向约一千米处的柳树沟遗址和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墓葬座,遗址两处,出土文物四百余件,其中青铜器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还出土一件石范,石范是用于铸造凿、斧、削等工具的模具,此石范为三面刻青铜器型,这样的做法能够充分提高浇铸效率;该器物的出土填补了东天山地区无石范的空白。
经过碳十四法测定,哈密柳树沟墓地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址及墓葬的年代约为BC~BC;相当于中原地区商朝至周朝早期;晚期遗址墓葬的年代约为BC~BC,属于周朝时期;该遗址所有墓葬除晚期遗址中一座为仰身直肢葬外,其余均为侧身屈肢葬;这种葬法在原始社会非常普遍,原因是原始人多蹲坐,并非挺直站立,屈肢是他们的日常姿势,包括睡觉都是蜷缩状态。
早期遗址中出土单耳罐、单耳壶、细长的单耳杯和矮胖的垂腹杯,其中彩陶的数量较少,纹饰十分简单;而晚期地层多为石堆墓,出土陶器以单耳钵、腹耳壶等器型为主;彩陶逐渐增多,纹饰风格与焉布拉克墓地彩陶纹饰接近;在年代较晚的墓葬中还出土有铁器残渣。
除了陶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共计件;专家选取其中23件作为样品,用现代高科技仪器对其进行了分析;样品中除了3件来自晚期墓葬之外,其他20件均来自早期墓葬;按用途分为饰品(10件)、工具(5件)、兵器(5件)和不明用途的残片(3件)。
专家对两件保存较好的样品——铜珠和铜刀进行了金相分析,金相分析指的是用金相原理对金属进行计算和测量,从而得到其成分数据的一种现代科技手段;是研究金属材料的主要方法;专家将样品经过严格的除锈等预处理后,用工具夹取下一小块,以纵截面为金相检测面;样品经镶样机镶好后,用不同粒度的砂纸由粗至细逐级磨光;最后在抛光机上抛光得到所要观察的镜面;这还没有完,抛光好的样品须经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侵蚀,之后也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金相显微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件器物均为铸造成型,且均为典型的树枝晶偏析组织,意思是含有合金成分。
接下来专家对柳树沟出土的23件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发现一个现象:柳树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无论是金属成分还是锻造技术,都和已发现的天山北路墓地青铜器极为相似;它们均以铜锡合金为主要材质,所占比例均在70%左右,且二者铜器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砷;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情况呢?
专家曾对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各种类型铜器进行过科技分析,发现该文化不同时期铜珠等器物一直采用同一种铸造的制作工艺;而柳树沟墓地出土铜珠,仍旧延续了这种制作工艺;两地合金技术较为一致,且有继承发展现象;换句话说,哈密柳树沟文化传承了天山北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