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期推介哈密地区烽燧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复制链接]

1#

作者:张坤程正荣赵丛苍

摘要:哈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绿洲城市,历代在哈密留下了大量的烽燧遗址。本文依据考古调查资料,试图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哈密烽燧进行研究,区分不同的形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烽燧,亦称烽堠、烽火台、烟墩、墩台,是古代军事活动中在没有远距离快速信息传递技术的情况下,出于对掌握军事情报的需求而设置的前哨预警和传递信息的设施。烽燧的预警信息往往是按预先约定传递给附近的州郡或驻军,使其能提前组织动员,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以逸待劳、有备而战。即《汉书·赵充国传》所谓的“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1]。

哈密古称伊吾卢、伊吾、伊州、哈密力、哈梅里,其地势东通河西,北连大漠,是中原王朝沿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进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沿草原丝绸之路南下的交汇点,是重要的绿洲城市。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汉军“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2]始,哈密便被纳入中央*府的管辖。魏晋隋唐以至明清,哈密多羁縻属之,或立为君长,或称臣内属,或设郡置县。历代对哈密的统治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古城、佛寺、烽燧、驿站、墓葬等遗址,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

年,*维吾尔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公室成立了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对哈密地区进行了文物普查,共登记烽燧40座[3]。至年,哈密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4]。年,*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同时展开,并出版成果《*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5]。这些烽燧遗址保存较好,路线清晰,规模宏大,是*地区规模较大的烽燧遗址群之一。由于古代涉及哈密烽燧的文献较少,学界也少有深入研究,使哈密烽燧错失了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机会。至年以及年,在哈密市文物局以及哈密东天山研究院的支持下,调查队对烽燧遗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在烽燧的形制、时代及线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哈密地区烽燧的形制

本次调查涉及烽燧81座,这些烽燧主要分布在天山南侧哈密盆地的绿洲中、东天山南麓的沁城盆地沿线、东天山北麓的巴里坤草原以及莫钦乌拉山以北与之平行的戈壁小山上。由于人迹罕至,大部分烽燧保存比较完好,形制较为清楚,多数呈线状分布(图一)。

图一哈密地区烽燧分布示意图

哈密地区的烽燧根据其平面形状可分为方形(长方形)、圆形、多边形,根据构筑方式可分为黄土夯筑、土坯垒砌、石块垒砌以及坍塌后形制不明四种。现以平面形状将81座烽燧分为三型:A型烽燧平面呈方形(长方形),70座;B型烽燧平面呈圆形,3座;C型烽燧平面呈多边形,5座;D型烽燧坍塌后形制不明,3座。

(一)A型烽燧(方形或长方形)

70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纵剖面呈梯形,保存完好的烽燧为逐渐收分的等腰梯形台。根据其修筑方式可分为三个亚型:Aa型,黄土夯筑;Ab型,土坯垒砌;Ac型,石块垒砌。

1.Aa型烽燧(方形或长方形黄土夯筑)

33座。主要分布在巴里坤一带,伊州区及伊吾县分布较少。烽燧底面呈正方形的一般4~5米见方,大者9米见方;底面呈长方形的一般7×8米,小者4.5×2.5米,大者14×13米。烽燧主要采用黄土分层夯筑,个别采用分层分段夯筑。黄土一般就地取材,夹杂戈壁滩上的碎石子。夯层厚约0.1米,夯层中夹杂起加固作用的栣木和少量红柳枝、芨芨草层。烽燧表面往往有上下烽燧的脚窝或者原来攀登烽燧的绳梯痕迹,仅在花庄子西南烽燧发现有供上下的斜坡。

该型烽燧主体上往往暴露出加固用的栣木以及栣木被人为抽去后形成的孔洞,由于个别烽燧采用分层分段夯筑,后期多从夯土交界处开裂。另外,在烽燧附近往往发现呈纵向排列的三个土堆,土堆直径2米左右,高度不及1米。

保存较好的如二墩村烽燧,位于巴里坤县花园乡头道河子村西南约米。烽燧平面呈方形,纵剖面呈梯形,烽底边长8米,建筑方式采用黄土分层夯筑,夯层厚0.1米,残高7.8米。烽燧顶部平坦,中间略有凹陷,南壁有上下烽燧的脚窝,烽燧底部因风蚀作用略向内凹陷(图二)。烽燧西30米处有东西排列的三个建筑基址,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认为是驻守士兵的卫所残基(图三)。

图二二墩村烽燧(南—北)

图三二墩村烽燧西侧的建筑基址

巴里坤湖东岸的南园子北1号到10号烽燧,烽燧间距2千米左右,9号与10号烽燧间距不到米。由于这一线烽燧位于巴里坤湖东岸的草滩上基础被地下水浸泡松软,坍塌比较严重,大部分已成堆状,不借助卫星影像在地表很难发现烽燧。在这些烽燧南侧,基本都发现了南北排列的三座土堆。

2.Ab型烽燧(方形或长方形土坯)

34座。该型烽燧在巴里坤和伊州区都有分布,在巴里坤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山往博尔羌吉镇方向,以及莫钦乌拉山北三塘湖一带的戈壁小山顶上。烽燧附近都有充足的水草,间距一般在10千米左右,远者可达32千米。在伊州区主要分布于白杨河流域、沁城盆地及哈密南湖兰新铁路沿线,由于生产生活破坏,烽燧线路已不完整。

Ab型烽燧以底面呈正方形的居多,一般4~8米见方,大者10米见方;底面呈长方形的烽燧8座,小者4×5米,大者10×12米。该型烽燧位于山上的一般坐落在石砌基础上,石块垒放整齐,位于平地的则不做基础直接起建。烽燧主体采用土坯错缝垒砌,土坯层中夹杂有起加固作用的栣木和红柳枝、芨芨草层。烽燧顶部可攀登,有女墙,个别墙上残存有瞭望孔。从一些烽燧残存的顶部观察,原可能有木头搭建的简易屋顶(堠楼)。部分烽燧的一侧有修筑烽燧时预先留置的土洞,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认为这些土洞可能是点燃烽火的烽火窑,也可能是守卫烽燧的士兵临时遮风避雨的场所。同时,该型烽燧多有后期加固的现象。

保存较好的如哈密了墩烽燧,属于了墩驿站的一部分,位于伊州区柳树沟乡牧业村西南约25千米(梯子泉农场五队北)、连霍高速了墩停车区东约米的戈壁上,东距砂墩子烽燧9.7千米。烽燧坐落在梯形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2、东西宽6.4米,土坯错缝垒砌,土坯间夹筑有栣木。烽燧分上中下三层,土坯质量差别明显,下层土坯致密,用草拌泥抹平,中层、上层较为疏松。烽燧南侧有一小门洞,烽燧内有台阶可至中层,中层有木头和树枝搭建的屋顶,四周墙体上有瞭望孔,推测中层可能是后期修建的。上层有矮墙,上层区域发现有灰烬堆积。烽燧外侧有夯筑的院墙环绕,已残,仅剩余西墙和北墙(图四)。

图四了墩烽燧(东南—西北)

巴里坤县中湖村烽燧修筑在莫钦乌拉山北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北约米的小山顶上,东距三塘泉烽燧约11.5千米。烽燧底部为方形的石筑台基,边长10、高2米,台基外形平整,石块之间黄泥坐浆夹杂芨芨草、树枝层。烽燧主体用土坯错缝垒砌,土坯同样黄泥坐浆,烽燧底边长9米,高约10米,土坯中间夹有直径10厘米的栣木。烽燧东南角已经垮塌,从坍塌处观察烽燧应经过后代修整加固。早期烽燧高约3米,土坯较为致密,顶部有近10厘米厚的灰烬层。晚期烽燧对早期烽燧的石台基进行了拓宽,在早期烽燧外围用原木搭建木框作为栣木,原木采用凹槽相互咬合,仍使用土坯修筑。晚期烽燧的顶部有一圈低矮的女墙,东南角已垮塌(图五)。烽燧东侧有一房屋遗址与烽燧相连,南北长7.2、东西宽3.8米,已被烽燧上倒塌下来的土坯覆盖。

图五中湖村烽燧(东南—西北)

特殊的烽燧如支边农场烽燧,位于伊州区五堡乡塔勒吐尔农场村西南约3千米的台地边缘的一个红土山岗上,四周地势低缓。烽燧平面为方形,土坯错缝垒砌,边长6.4、残高5.1米。烽燧内部分为四个小室,互相连通,烽燧一角已垮塌。

3.Ac型烽燧(方形石砌)

3座,为阔吐尔烽燧、塔斯墩烽燧和尤勒滚鲁克烽燧。阔吐尔烽燧位于伊吾县前山乡喀拉乌勒村北41千米处、莫钦乌拉山北一处名叫阔吐尔肖纳的山顶上,西北距东庄子烽燧32千米。阔吐尔肖纳山势非常陡峭,只能从一面攀登。烽燧直接修筑在山尖基岩上,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5米,三面保存较好,西侧已经垮塌(图六)。从断面处观察烽燧外侧由石块、片石垒砌而成,中部为土石混筑,夹杂树枝层。西侧山梁北面有一处石块垒砌的房屋遗迹,东西长5、南北宽3.6米,地表未见遗物,当是驻守烽燧的士兵居住之所。

图六阔吐尔烽燧(西—东)

塔斯墩烽燧位于巴里坤西山一处名叫塔斯墩能巴斯陶的地方,“塔斯”又作“塔什”,维语“石头”之意,因此翻译成汉语亦称“石板墩”。塔斯墩烽燧与阔吐尔烽燧形制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塔斯墩烽燧顶部有黄土与石块垒砌的墙体以及坍塌下来的树枝层,墙体两侧发现有插入烽燧中的木桩,木桩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能承受一定的重量(图七)。从这些迹象看,塔斯墩烽燧顶部可能原来建有简易房屋。

图七塔斯墩烽燧俯视图(上北)

(二)B型烽燧(圆形)

平面为圆形,纵剖面呈梯形,较为少见。3座。根据其修筑方式可分为两个亚型:Ba型,土坯垒砌;Bb型,石块垒砌。

1.Ba型(圆形土坯)

仅见1座。小泉子烽燧,位于伊州区五堡乡小泉村南约2.5千米处的台地边缘,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平坦戈壁。该烽燧平面呈圆形,土坯垒砌,内部中空,穹窿顶结构,直径3.5、残高3.4、墙壁厚0.85米。烽燧东南部分已坍塌,在南边开有一个门洞,门洞高1、宽0.5米。烽燧内经大火长期焚烧,部分土坯已经青砖化。原认为该烽燧为佛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认定为烽燧(图八)。

图八小泉子烽燧(北—南)

2.Bb型(圆形石砌)

2座。为墩墩山烽燧和景峡烽燧。墩墩山烽燧位于伊州区沁城乡头宫村南约米处的墩墩山顶上,扼守整个头宫河谷。烽燧平面呈圆形,由石块垒砌而成。烽燧直径约8米,高4.5米,每隔30~35厘米夹筑有一层栣木及树枝层。烽燧西侧呈坡状,原可能从西侧上下,顶部发现有灰烬(图九)。

图九墩墩山烽燧(南—北)

景峡烽燧位于哈密东南兰新铁路景峡车站西偏南约米处的戈壁小山上,烽燧半边已经垮塌,形制与墩墩山烽燧基本相同。

(三)C型烽燧(多边形)

平面为多边形,纵剖面呈梯形,发现5座。根据其修筑方式可分为两个亚型:Ca型,土坯垒砌;Cb型,石块垒砌。

1.Ca型(多边形土坯)

2座。为三塘泉烽燧和四塘泉烽燧,平面呈八边形,形制基本相同(图一〇、一一、一四)。

三塘泉烽燧位于巴里坤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约12千米的小山上,该处有一片稀树草场。西北距中湖村烽燧约11.5千米,东南距四塘泉烽燧约8.5千米。烽燧坐落在片石垒砌的台基上,主体为土坯垒砌,土坯长40、宽20、厚10厘米。除北面基本保持原状外,其余三面均有不同程度垮塌,烽燧顶部出露几根南北向的木椽(图一〇、一一)。烽燧分早晚两期,早期烽燧包裹在晚期烽燧内。烽燧东面晚期土坯已完全垮塌,暴露出早期土坯。早期烽燧平面呈方形,石砌台基高0.8米,由颜色发白的土坯错缝垒砌而成,土坯垒砌比较致密,土坯层间未见树枝层。晚期烽燧的石砌基础呈八角形,与早期烽燧的基础未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石砌基础边长4、高0.9米。晚期烽燧修建时先用原木在早期烽燧外围搭建木框架,两根原木交界处采用凹槽相互咬合,咬合后打洞插入木楔,未见榫卯结构(图一二)。同时在原烽燧上垂直插入一端削尖的原木充当栣木,使新旧烽体能更好地结合(图一三)。晚期烽燧使用的土坯没有早期烽燧致密,土坯层间隔30~90厘米不等平铺一层厚约5厘米左右的树枝层。年调查时在烽燧距地表5米左右发现一座土坯房屋,房屋东西残长2.6、南北残宽2.48米。南墙墙基厚0.85、残高3米,房屋以胡杨木盖顶[6]。现在烽燧顶部残存的木椽应是原来烽燧上房屋的屋顶。

图一四四塘泉烽燧俯视图

2.Cb型(多边形石砌)

3座。平面为六边形的有2座,为大红山北烽燧和马王庙东山顶烽燧;平面为八边形的1座,为三塘湖石板墩烽燧。

马王庙东山顶烽燧位于巴里坤县至三塘湖乡公路38千米处路东约3千米的山顶上,因公路边原有一座清代修建的马王庙,因此被命名为马王庙东山顶烽燧。烽燧南距双墩子烽燧约6千米,北距大红山北烽燧约8.5千米。烽燧由石块垒砌而成,黄泥坐浆,主体为六面体,残高约4、边长约5米,东北两面较好,整体已垮塌呈石堆状。烽燧南面有一处石块垒砌的房屋遗迹。

三塘湖石板墩烽燧位于巴里坤三塘湖乡中湖村东南32千米的小山顶上,北约米处为三塘湖乡至岔哈泉的公路,西北米处为三塘湖石板墩西草滩,此处原有一眼泉水。烽燧西北距四塘泉烽燧11千米,东南距岔哈泉烽燧19千米。烽燧平面呈八边形,底边边长约3~4、残高约7米。烽燧内外分筑,外用石块垒砌,黄泥坐浆,南面已坍塌,从坍塌处发现烽燧内部系土坯错缝平砌,每隔不等距离都平铺有一层较粗的树枝作为栣木(图一五)。

图一五三塘湖石板墩烽燧(南—北)

(四)D型烽燧(形制不明)

3座。坍塌严重,已成堆状,原形制不明,分别为自流井村烽燧、克孜勒江烽燧、尤勒敦烽燧。

相关问题探讨

(一)哈密烽燧的数量

哈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烽燧62座,其中伊州区有25座,巴里坤县有34座,伊吾县有3座[7]。《*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统计哈密市境内共有烽燧63座,较之前多了伊州区境内的吉格代布拉克烽燧,该烽燧未算在长城资源内[8]。

经调查确认,哈密地区的烽燧原来当在百座以上。尤其是人口稠密的绿洲地区,如哈密市所在的哈密河流域,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原因,许多烽燧早已被破坏。从哈密市往南,直到小南湖一带,一路上有许多尾缀“吐尔”的地名,如“其兰吐尔”“乔帕克吐尔”“琼吐尔”“塔孜吐尔”等。“吐尔”为维语“墩台”之意,引申为“窣堵波”或“烽燧”。年伯希和取道哈密南湖前往敦煌时,曾在这一路上发现了许多带碉堡的吐尔,“过去居民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便会到那里集结,以抵抗入侵。……这类‘堡’中的许多在今天已经严重坍塌,甚至几乎被夷为平地了。”[9]20世纪80年代这一带仍可见一系列烽燧,比较典型的为花园乡艾里克吐尔烽燧,艾里克吐尔烽燧分为三层,有台阶可上下[10]。今哈密到小南湖一带的烽燧已经破坏殆尽,仅剩一座小南湖烽燧。在哈密的另一个绿洲——白杨河流域,据年的哈密市1:00地图显示,20世纪60、70年代也还保留有众多的烽燧,现在多数也已经破坏无存。另外,还有巴里坤的西山地区,因道路崎岖,人员难以到达,很多烽燧也没有被发现统计。

在《*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本次调查将格子烟墩驿站中的格子烟墩烽燧也包含在内。经确认,哈密境内现存已被发现的烽燧共81座。年,哈密市文物局在哈密南湖一带新发现了库鲁克墩烽燧、景峡烽燧、大水烽燧;本次调查新发现烽燧14座:在星星峡东甘肃和*交界的*一侧新发现了转井烽燧;在巴里坤湖东岸新发现了南园子北1号到南园子北10号共10座烽燧,以及三个墩烽燧、西老湾烽燧;在巴里坤西山新发现了塔斯墩烽燧。此外,还有未经确认的巴里坤二道河子1号烽燧、二道河子2号烽燧,伊州区沁城乡的上泉烽燧。

有部分烽燧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没有沿用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的名称。如巴里坤的“尖山子村烽燧”,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为海子沿乡六大队,因此当时被称为“六村烽燧”。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以最近的村庄“尖山子村”命名为“尖山子村烽燧”。

(二)哈密烽燧的建筑方式

哈密地区烽燧的三种建筑方式中,黄土夯筑的烽燧共36座,占总数的44.4%(因坍塌而形制不明3座烽燧,从残存的堆积及断层来看,建筑方式都是黄土夯筑);土坯垒砌的烽燧共37座,占46.2%;石块垒砌的烽燧8座,占9.88%。

黄土夯筑的36座烽燧形制比较单一,均为Aa型。36座烽燧中除小南湖烽燧、南山口烽燧和尤勒墩烽燧外,均位于巴里坤县境内。烽燧建筑方式为平地起建,黄土分层分段夯筑,夯层比较纯净,夹杂少量树枝层等,烽燧中有栣木作为支撑。由于是黄土夯筑,故均为就地取土夯筑,烽燧的形制高度统一。

土坯垒砌的37座烽燧以Ab型烽燧为主,Ba型与Ca型较为特殊。Ba型烽燧仅小泉子烽燧一例。小泉子烽燧位于戈壁台地的边缘,其南部为高差几十米的断崖,烽燧东距白杨河佛寺遗址群直线距离不到5千米。烽燧内部为穹庐顶结构,且长期被火焚烧,土坯已经青砖化。综合各种信息来看该烽燧可能还是类似于佛塔的某种宗教设施。Ca型的三塘泉烽燧和四塘泉烽燧因位于陡峭的山顶,后期加固增修时出于稳固性的考虑将烽燧基础及烽燧主体修建为八面体,这两个烽燧内部的早期烽燧均为方形烽燧。

烽燧土坯的规格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土坯长40、宽20、厚10厘米,多发现于巴里坤西山往博尔羌吉镇方向,莫钦乌拉山北一带及伊州区西部的白杨河流域及连霍高速沿线;第二种土坯长35、宽20、厚7厘米,多发现于巴里坤一带,多用来加固早期烽燧;第三种土坯长30、宽15、厚7厘米,多发现于沁城及伊州区东南一带。烽燧土坯的砌筑方法大部分为平砖错缝法,仅沁城及伊州区东南一带的烽燧采用一层丁砖一层侧砖的砌筑方式(图一六)。

图一六沁城及伊州区东南一带烽燧的土坯结构

巴里坤境内土坯垒砌的烽燧基本都位于山顶甚至是山尖上,利用山岩和石块做基础。修筑基础的石块均为戈壁上就地取材的黑色石块,而土坯形制基本相同,颜色都发白,可能是统一加工后运到修筑烽燧的地方。有若干烽燧都因由白色土坯修筑而被称为“白墩子”,如巴里坤西山的白墩烽燧(当地称“空心墩”)、东泉烽燧(亦称“下白墩”烽燧)、东庄子烽燧(当地称“白墩子”)。巴里坤境内土坯垒砌的烽燧基本都有后期维修、加固加高的现象,一般都是扩大原烽燧的石砌基础,在原烽燧外围用原木搭建木框,原木采用凹槽相互咬合,咬合后打洞插入木楔,然后在原烽燧上垂直插入一端削尖的原木充当栣木,使新旧烽体能更好地结合(图一一)。最后采用土坯逐层垒砌,并夹杂有红柳枝、芨芨草层。由于是二次修筑,新旧烽体的结合无法达到非常紧密,因此晚期烽体剥落坍塌比较严重。

石块垒砌的烽燧共8座,均位于山顶,天山南北均有分布。烽燧外部用石块垒砌,壁面规整,烽燧内部或土石混筑,或土坯垒砌,内部分层铺有细树枝层。这8座烽燧中只有阔吐尔烽燧垮塌较轻,其余7座烽燧均有不同程度垮塌。从阔吐尔烽燧断面处观察,该烽燧之所以保存较好是由于其内部由栣木搭建了“井”字形框架,然后每隔一段距离平铺一层栣木起加固牵拉作用。由于是石块砌筑,后期用石块加厚加高进行维修无法形成稳定的一体结构,因此该类烽燧后期多没有再做处理。尤其是巴里坤三塘湖一线的烽燧,在这条烽燧线上的其余土坯垒砌的烽燧均进行了加厚加高处理,只有石块垒砌的阔吐尔烽燧保持原样。

(三)哈密烽燧的时代

据《*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哈密境内烽燧的时代主要为唐代和清代,没有烽燧被认定为汉代。其中伊州区的大泉子、拉克苏木、尤库日巴格、尤勒滚鲁克、墩墩湾、墩墩山、吉格代布拉克烽燧被认定为唐代烽燧;巴里坤的石板墩、白墩、马王庙东山顶、大红山北、中湖村、三塘泉、四塘泉、三塘湖石板墩、岔哈泉、东庄子烽燧被认定为唐代烽燧,伊吾的阔吐尔烽燧被认定为唐代烽燧,除此之外的其余烽燧均被认定为清代烽燧。这样,哈密地区的唐代烽燧就达到了18座[11]。

从烽燧的形制看,《*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认定的18座唐代烽燧都是本文所列的Ab型、Ac型、Bb型以及C型烽燧,所有的Aa型烽燧和部分Ab型烽燧以及垮塌后形制不明的D型烽燧都被认定为清代烽燧。换言之,哈密地区所有的唐代烽燧都是土坯垒砌和石块砌筑,所有黄土夯筑的烽燧以及部分土坯垒砌的烽燧被确定为清代烽燧。

虽然《*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没有认定汉代烽燧,但从东汉时期的西域形势来看,伊吾附近应该有烽燧分布。西汉之时汉廷主要精力在维持西域南北道的畅通,至东汉时期便开始屯田伊吾卢,并以此为基地出兵攻击天山北麓巴里坤草原的匈奴右部。明帝永平“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和帝永元……二年,(窦)宪因遣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安帝永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乃上遣行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来降。……顺帝永建六年,帝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置伊吾司马一人。”[12]伊吾是东汉在西域新北道的前沿阵地,屯田伊吾后,“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满城五百里”[13]的东汉新北道得以开通。屯田伊吾保障了西域的归附,丧失伊吾意味着丧失西域。

汉廷三屯伊吾,为了维护屯城的安全、侦查匈奴动向,有修建烽燧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伊吾卢屯城附近应有汉代烽燧存在。汉代伊吾卢城的位置在今哈密市区范围内,而不在今白杨河流域的四堡拉甫却克古城。只是由于时间久远,城市和人口扩张使许多古遗址被破坏,许多烽燧也被后代重复修缮使用,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哪一座烽燧属于汉代。汉代烽燧的确定,只能依靠考古发掘以及科学的测年技术才能实现。

隋唐时期,“隋伊吾郡。隋末,西域杂胡据之。贞观四年,归化,置西伊州。六年去‘西’字。……旧领县三,……伊吾(今哈密市区),……柔远(今沁城),……纳职(今拉甫却克古城)”[14]。景龙四年(),唐朝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置伊吾军(今大河唐城),管兵三千人,马三百匹。敦煌文书唐光启元年()《沙州伊州地志》载:“伊吾县,……烽七:水源、毛瓦、狼泉、香枣、磐兰泉、速度谷、伊地具。……纳职县,……烽八(实六):百尺、不到泉、永安、东拓厥、花泉、延末。……柔远县,……烽四:白望、白杨山、伊地具、独堆”[15],共17座烽燧。另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唐开元某年伊吾军典王元琮为申报当军诸烽铺斸田亩数事》《唐伊吾军牒为申报诸烽铺斸田所得斛斗数事》《唐伊吾军诸烽铺守贮粮食斛斗数文书一》《唐伊吾军诸烽铺守贮粮食斛斗数文书二》[16]可知伊吾军辖内还有“速独、高头、阿查勒、泥熟、故亭、青山、柽塠、花泉、乙耳、伊地具、波色多、明烽、柳头”等十余座烽燧。

拉甫却克古城附近土坯垒砌的烽燧应该是唐纳职县辖的烽燧,哈密市的墩墩湾烽燧应是伊吾县辖的烽燧,沁城附近土坯垒砌的烽燧应该是唐柔远县辖的烽燧。天山北麓以伊吾军城—大河唐城为起点,主要有两条伊吾军烽燧传递路线。其一是大河唐城北至双墩子烽燧,经马王庙东山顶、大红山北烽燧接三塘湖的中湖村烽燧(中间应有缺失烽燧),再由中湖村一路向东南,经三塘泉、四塘泉、三塘湖石板墩、岔哈泉、东庄子,至阔吐尔烽燧,构成了伊吾军的北部防线。其二是由大河唐城西北至阿尕勒烽燧,经白墩烽燧(中间有缺失烽燧)、东泉烽燧,或由阿尕勒至塔斯墩、石板墩烽燧,构成了伊吾军的西部防线。这些烽燧的分布,非常符合唐代《烽式》的规定:“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岗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17]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平定准噶尔之乱,清军将大营驻扎在巴里坤草原,并在巴里坤及哈密开始屯田,修建了大量的军城、台塘、烽燧、卡伦等军事设施。“古者方轨所及,遐迩相维。传命则有置邮,戍守则有亭燧,然或限于列服,四裔之远,规置缺如也。我朝德威遐布,通道荒陬。如安西、哈密、巴尔库勒为甘、凉门户。早经置亭设障,碁布星罗。洎乎荡平西域,全隶版图,地周二万余里,为之遍置军台,而于其严强要隘,毗接外藩处所,酌设卡伦,以资捍卫”[18]。

哈密地区的清代烽燧,始于岳钟琪率大军驻扎巴里坤。据《清史稿·岳钟琪传》,雍正七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数度侵掠喀尔喀诸部。“上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泰山,出北路。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西路,讨之。加钟琪少保,以四川提督纪成斌等参赞军务。钟琪率师至巴里坤,筑东西二城。”[19]岳钟琪所筑的东西二城,即今东西距巴里坤汉城各3千米的东破城子与西破城子,东破城子时称固原堡,西破城子时称延绥堡。为便于传递信息,岳钟琪又奏请安设台站,“今西路大兵,本年驻扎巴里坤,来年进剿,所有驰送往来申报事件,应请照例于直隶、山西并陕西之神木、榆林、定边、宁夏以至肃州沿边一带,添设腰站。其自肃州以至哈密……军情綦重,文报亦繁,自应增设台站,并加添马匹人夫。其自哈密至巴里坤,原无台站,亦应请议安设。”[20]

由于清代文献记载较为详细,仅以巴里坤为例对清代烽燧作以说明。巴里坤的清代烽燧均为Aa型烽燧,以巴里坤汉城为中心呈四路向外辐射。西路烽燧从巴里坤城西门外大墩村、二墩村、花庄子东南、花庄子西南、尖山子村(中间有缺环)、尖山子西北、自流井、骨拐泉东、骨拐泉西、苏吉村、五校、卢方沟、吴家庄子、五场沟(中间有缺环)、肋巴泉烽燧,由此西穿陶赖达坂至天山南麓的七角井,或由此南翻越橙槽沟至天山南麓的了墩烽燧;西路支线从肋巴泉烽燧向西,经阿克沃尔腾(中间有缺环)、乌图水烽燧往西延伸,西接木垒县境内烽燧。清代在西路烽燧沿线设置了尖山子卡伦、廋济台、肋巴泉台、乌尔图台、噶顺台、洮赉台、梧桐窝台等卡伦及军台[21]。

西北路烽燧经大墩村、延绥堡一路向西北,经南园子北1号、南园子北2号、南园子北3号、南园子北4号、南园子北5号、南园子北6号、南园子北7号、南园子北8号、南园子北9号、南园子北10号、三个墩(三个墩烽燧东北3千米为西老湾烽燧),接西山口的阿尕勒烽燧。

东北路的烽燧已经淹没在巴里坤湖潴成的湿地中,仅可在卫星影像中隐约辨出二道河子1号、二道河子2号烽燧,中间缺失烽燧不详,由此接旧户村草场南、旧户村草场北烽燧,至莫钦乌拉山南麓的木城遗址,清代在此设立木城卡伦,木城卡伦越莫钦乌拉山经八墙子而至北木城卡伦,再至三塘湖卡伦;木城卡伦西有克孜勒江烽燧,克孜勒江烽燧西为清代石城子古城。

东路烽燧,巴里坤汉城东为固原堡,之后烽燧仅存奎苏镇奎苏台村发现的奎苏台烽燧,清代在此设立巴尔库勒底台。

这些清代烽燧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黄土夯筑,其二是距离非常均匀,多在3~5千米。

(四)哈密烽燧的附属设施

在Aa型烽燧附近经常会发现成组分布的土堆,大部分仅剩基础,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认定为守燧士兵居住的卫所。这些土堆一般三个一组(偶见四个一组),成排分布。保存较好的如巴里坤二墩村烽燧,三个建筑基址位于烽燧西面30米处,基址南北长2.5、东西宽2、残高1.3米,其上有近似圆角方形的土台,边长1.3、残高0.8米(图三);南园子北1号到南园子北10号烽燧一线,在烽燧南侧都分布有三个土堆,土堆原形制应该和二墩村烽燧相同。

在Ab型烽燧附近也发现有类似的石堆。如沁城三墩烽燧,烽燧周边分布4个片石垒砌而成的方形石台遗迹,西侧有3个,南侧1个,石台边长3~4、残高0.5~0.6米(图一七)。

图一七沁城三墩烽燧及附属石堆(南—北)

由于该类石堆或土堆形制非常类似墓葬的封土,故后期多被当做墓葬盗挖破坏,现在烽燧附近发现的盗坑就是这类遗迹。

这类土堆或石堆在内蒙古的汉代烽燧中非常常见,《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阿拉善卷》中称为“附燧”。如阿拉善左旗的宝日敖包烽燧,烽燧由墩台、坞和附燧三部分组成。墩台附近分布14座石筑附燧,附燧平面呈方形,北侧6米处的附燧南北排列,间距3米,已坍塌成3米见方、高0.5~0.7米的石堆;北侧26米处5×5米的范围内于四角分别筑有一座石台,为1.5米见方、高0.2~0.6米的石堆;西北84米处5×5米的范围内于四角分别筑有一座石台,为1.5米见方,高约距坞东南角6.8米处南北排列3座附燧,3米见方,高约0.4米;西南角向南11米处由北向南排列6座附燧,形制与其他附燧基本相同[22]。

在敦煌地区虽未发现类似的附燧,但在烽燧周围发现有积薪。如敦煌后坑墩烽燧,由墩台、坞和积薪组成。墩台附近有积薪13堆,烽燧东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积薪5堆,积薪圆形,直径在3米左右,残高不到1米;在烽燧西北部现存积薪8堆,呈西南—东北走向,以散置的芦苇呈螺旋状堆成圆形,芦苇层中夹有平铺的红柳枝,积薪直径2~3米,高约1米[23]。

据陈梦家先生研究,汉代一个烽台须同时放三烽、三苣。“在台顶上的,称为亭上烽。在坞外地上的,称为地烽,表曰地表。在坞上的旁烽,乃架于台旁跳出的橹楼或堠楼上。至于坞上可能即坞上旁烽,其表曰坞上火表。堠上或指堠楼上。”[24]从形制和分布看,内蒙地区烽燧附近发现的“附燧”,可能就是烽燧坞外的“地烽”“地表”。其功能应该与敦煌发现的积薪类似,是一种根据不同数量、方位传递信息的设施。

这种烽旁设“附燧”或“积薪”的制度,一直为历代所延续。唐代李荃《太白阴经》记载烽燧“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上盖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上下用软梯,上收下垂。四壁开孔望贼,及安置火筒。……每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25]。这里的“柴笼”就是汉代的“积薪”。乾隆四十一年(),清廷下旨要求巴里坤至玛纳斯安设墩塘“每处安设大墩台一座、烟墩五座、柴墩四座、照壁二座、了望墩房一间、塘房三间、院墙一围、兵房十间”[26]。哈密烽燧虽然大部分不是营塘,但出于军事信息传递的需要,基本都设立了烟墩,烽燧旁垮塌的土堆便是原来的烟墩。墩台旁设烟墩是清代烽燧的基本形式,在一些清代的营汛舆图中往往绘制有非常形象的烟墩,通常三或五个一组(图一八、一九),这些烟墩在清末民国初年一些西方探险家的照片中还留有影像(图二〇)。

图二〇年莫理循拍摄的甘肃平凉境内的清代烽燧

结语

在缺少相应文字资料及考古发掘的情况下,对烽燧运用考古类型学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可能对有些烽燧的时代判断不准确。

哈密烽燧的分布区域多在野外人迹罕至处,人为破坏较少,但也存在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将烽燧当成墓葬盗掘的现象。

年久失修以及自然因素是造成烽燧破坏的主要原因,巴里坤三塘湖一带由于地形原因,风力强劲,对烽燧的破坏性较大,烽燧的迎风面基本都被吹毁。

此次调查时发现部分烽燧已经被保护修缮,建议在保护修缮时注意原始信息的保留,对烽燧上原来的脚窝痕迹、木梯痕迹等应加以保存。巴里坤西山及三塘湖一线的烽燧线路清晰,对研究唐代西域军事制度意义重大,建议尽快加以保护。

注释: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第页,中华书局,年。[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第页,中华书局,年。[3]*文物普查办公室、哈密地区文物普查队:《哈密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文物》年第4期。[4]*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集成·哈密卷》第页,科学出版社,年。[5]*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下册)》第页,文物出版社,年。[6]同[3]。[7]同[4]。[8]同[5]。[9][法]伯希和著,耿昇译:《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第页,中国藏学出版社,年。[10]哈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密县志》第页,*人民出版社,年。[11]《*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图表数据不对应。该书上册第22、23页“哈密地区唐代长城资源及清代军事设施遗址分布图”中标注了18座唐代烽燧,但该书下册第页“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长城资源及清代军事设施遗址统计表”中只统计了17座唐代烽燧,尤勒滚鲁克烽燧未计算在内。[1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页,中华书局,年。[1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页,中华书局,年。[1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第、页,中华书局,年。[15]敦煌文书《沙州伊州地志》,载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页,甘肃人民出版社,年。[1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六)》第~页,*文化出版社,年。[17][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条,明万历27年刻本。[18][清]傅恒等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一《兵防·附台站卡伦》,载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8卷第页,兰州古籍书店,年。[1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九六《岳钟琪传》第页,中华书局,年。[20]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3辑)》第、页,华新综合印制公司,年。[21][清]傅恒等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三十一《兵防·附台站卡伦》,载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8卷第、页,兰州古籍书店,年。[22]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阿拉善卷》第29、30页,文物出版社,年。[2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第60、61页,文物出版社,年。[24]陈梦家:《汉简缀述》第页,中华书局,年。[25][唐]李筌著,刘先廷译注:《〈太白阴经〉译注》第页,军事科学出版社,年。[26]王希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第4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年。

原文刊登于《文博》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