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四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南张门村,中共*员。毕业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毕业后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现工作于*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旅游局。
魏建军出生在南张门一个很平凡的家庭,而他却因为他的家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很高的天赋和过人的家教,而这却是他的引以为傲,这样就可以勇敢的做自己,凭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多人的认可。
他出生于一九九五年十月,很安静的一天,他对他的童年有着很深的记忆,因为这里是他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地方。也许未来他还是会生活在这里,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而这一待,就是一辈子。因为他奋斗了一生,直到现在,从未停止。
马上就要中秋节了,在祖国最偏远地方,他在想家,想家里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不管在外边多累多难多苦,而当这一切都将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那就是家。二〇一六年八月的最后一天,是他来到这里工作整整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而接下来的九月将是一个暂新的开始。
年七月,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选择从河南来到千里之外的*开始志愿服务,他很自豪可以被选中,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来的不容易。这个决定,有着太多人的参与,有人赞同,有人反对,魏建军的家人说到:“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因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在走,只要不后悔”。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很活泼很开朗的小胖仔,身高不高,有点胖,觉得这孩子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而他并不这么觉得,他有着自己的心事和自己不会动摇的目标,也为此一直努力坚持。
年6月,大学刚毕业的他选择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走着一条不同的人生路,说起这些,里边真的有很多趣事,因为有那么几个瞬间,就足以决定他的一生:“到底要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如果把我分到山仡佬里怎么办?”“如果到了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最怕的就是没有网怎么办?”
魏建军因此也做过无数次的内心斗争,到底要不要去?!最终,他说他想要不一样的人生,他说他还年轻,想为祖国奉献几年,做一件不想到老了自己会后悔的事。因为年轻,就这样他毅然决然的决定要去。
就这样,他决定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很多人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敬佩他这种精神。也有人不止一次的劝他,别去了,在内地发展多好,父母在身边,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一辈子。或者去南方、去北上广闯闯,气候好,生活条件也行,也有很多同学在,可以互相帮助。而魏建军说:“我知道那些很好,而那些路是所有人都可以选择的,而这条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的。”
他报名去西部的计划,这个选择很多人都知道了,而不知道的是他最亲的人,那就是他的家人,也许他是自私的,一边是家人,一边是自己的内心。最终他选择了隐瞒,向父母、爷爷奶奶隐瞒了自己的行程和工作,刚毕业的时候,父亲问他,毕业了,你准备做什么工作,他很开心的和父亲说,在郑州上班,工资也行,和同学一起租的房子,然后就是唯一的一点就是回家就没有那么勤了,从郑州到新乡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他却这样说,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说,很难受却开心平淡的说出来,父亲说可以,你去吧,没钱了打个电话,我给你打,那一刻,他的内心的那种难受的感觉又悄然而至,他知道,那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张口要钱了,因为该工作了,也到了工作的时候了,是时候挣钱补贴家用了。
报名之后,然后经过校团委的面试,结果等了好长时间才出来,他天天都在盼着,选上吧,选上吧,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如果选上了,一定好好珍惜。结果出来了,在校内网挂出新闻了,畜牧系某某、经济系某某等,他绝望了,没有他的名字,他失望的哭出了声,在大学那么优秀,拿了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光荣的入了*、班里学习拔尖,为什么、为什么。他很难受、很不甘,然后拿出手机给团委的老师打过去了“马老师好,我看到校内网的新闻了,我没有被选上,原因是什么呢?”老师说:“别人学习成绩比你高,其他的,你比别人都好。”当时他就懵了,好吧,既然不优秀,就继续努力吧,他开始认真的很努力的在找工作,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就回郑州了,开始新的工作。
6月25号下午,接到校团委老师的电话,此时他的内心再起波澜,老师说:“有一个同学体检时有点问题,去不了了,这个名额你去不去?”当时他和老师说:“老师,我想一会儿,一会儿给你回电话可以么?”然后挂了电话。他很开心也很难受,开心的是上天眷顾了他,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了,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了;难受的是这也意味着真的要很长时间远离家人、远离自己爱的人、一个人独自去千里之外开始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他想了很多,各种感受交织在心头,最终他决定了,去,即便是后悔也是要去,因为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为了以后,为了家人,因为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确定要去之后,然后6月29号体检,体检一切顺利,然后回家,就这样,一天天在过,在家的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在过。父亲问他:“怎么在家,咋不回去上班呢?”他说:“学校找了个工作,过几天就回去上班了,在事业单位,工资也可以。”就这样一直瞒着瞒着,煎熬的熬了两个星期,真的要瞒不住了,还记得曾经和父母商量过这个问题,谈着谈着,字里行间都是不愿意让出去那么远,因为家在农村,娃娃结婚都很早,二十左右都结婚了,家里也就一直催他,赶快结婚找了稳定点的工作,就这样,一回到家,父母就这样说,是很坚决的不同意出去,但慢慢的做思想工作,渐渐的他们也了解了一些,毕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说起来脸上也有光。最后,真的憋不住了,那天晚上,他和父母说了,说学校决定让我去西部志愿服务了,父母没有说什么,不管去哪,好好工作,想家了,就打个电话,说完,一股热泪涌上心头,他差点哭了出来,因为难受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这一天终于来了,是他离开家的这一天。还依然清晰的记得是哪一天,7月19号,离开那一天,家里还在受着灾,看过新闻的人应该都了解到,“7.9新乡特大暴雨事件”,3小时毫米超级暴雨,那天早上,他刚起床,一出门,就已经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水差一点点就淹过门槛,淹到屋里了,院子里的水已经达到25厘米了,淹没人的小腿,他家的地势低,水全部涌进来,抽都抽不出去。雨还在一直的下,一直没有停,就这样,一直下到了他离开家的最后一天。
那天,雨还在下着,吃过中午饭,该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那一刻,他真的不想走,他想过千万次离别的情景,最后取决于了天气,爷爷说:“雨停了,赶快走吧,要不一会儿又该下了。”就这样,母亲开着三轮车,我坐在后边,走到一半,就开始下起了大雨,母亲把他送到公交站牌,魏建军说:“妈,回去吧,下着雨呢,路上慢点。”那时母亲没有多说什么,那个表情,魏建军说会记一辈子。在魏建军的强烈的要求下,母亲回去了,而他一直站着,看着母亲回去,母亲也一直在回头,儿行千里母担忧,他哭了,没有人能看到他哭了,因为雨水已经和泪水掺在了一起,那种感受真的不想再体会第二次,人这一辈子有一次真的就够了。看着母亲的身影慢慢在视线中消失了,此刻的他知道,回不去了,该走了。
坐上公交车上的魏建军,下一站是新乡火车站,他感觉上天和他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再不舍,再不想离开。好男儿志在四方,乘年轻出去闯闯,新的旅程开始了。坐上开往郑州的列车,用两天时间处理完在河南剩下的所有事情,给自己一个完美的旅程谢幕,新的征程开始。
7月21号,终于要出发了,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忘记,省项目办打电话让上午去领取了志愿者衣服、通知书、帽子、车票、签了协议书等等。看到衣服上“河南志愿者”的时候,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刻这年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河南志愿者的形象,一天志愿、一生志愿;看到车票“郑州站开往乌鲁木齐南站、T、年7月21日21:12开”的时候,才发现做到了,这一切都是真的。
下午六时许,所有赴疆志愿者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集合,做着出发前最后准备,这一刻他在想,他是一个人,而他知道的是进入候车厅的时候,就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了,因为他们是河南志愿者,他们代表着整个河南的形象,他很高兴的能成为名赴疆志愿者的一员奔赴祖国西北边陲,奔赴几千公里之外。省团委的领导,各大媒体都对现场的出征仪式做了详细的报道。
出征仪式结束后,就要上火车了,到了车上,他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说:“爸,我坐上车了,一会儿就要走了,坐两天多就到乌鲁木齐了,刚才电视台还来采访了,你看电视能看到我呢!”说着说着,他自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爸,要集合了,我先挂了。”只听那边说,照顾好自己,有事打电话。整理了一下情绪,又给爷爷打了一个电话。爷爷年纪大了,奶奶有老年痴呆已经三四年了,他们是最不希望看着自己孙子去那么远的地方,他们更想看到的是自己的孙子早点结婚,还可以帮着带带重孙子,四世同堂。他现在没有做到,他对家人最想说的其实是“对不起,我会早点回来,回到你们身边。”他也最怕的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对自己说:“我会回来的,那一天会很快到来的。”
离开了家人,同样也离开了他爱的人,友情、亲情、爱情,谁都会放不下,哪一段都是刻骨铭心,离开了郑州,离开了自己最在乎的人,离开了自己喜欢了两年的人,那种感觉更是难受的要命。他也不例外,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有可能距离远了、联系少了,但是一旦有事,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挺你、帮助你。他和她的相遇是在大学,然后共同学习、共同工作、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是他第一次谈恋爱,真的很刻骨铭心,他认定她就是他一辈子要陪伴的人,是要结婚的那个人,事与愿违,他们分开了,原因是他们不合适。真的到分手那一刻,任何理由都将会是理由,就连你喜欢吃汤圆,我不喜欢吃都有可能是分手的理由。人们都说,分手后不能做朋友,对啊,都有一种恨不死要掐死对方的冲动,但他们没有,很安静的分手,即使他一直在挽留。就这一样,一晃半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下,也许他真正放下的时候就是这列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吧,不会回头,一路西进。
列车开了,列车穿越河南、陕西、甘肃进疆、经过了平原、山地、草原、戈壁,一望无际,这就是他将要生活的地方,曾经感觉世界很小,这一走,感觉中国很大。列车上响起歌声,还有呼噜声,有的小伙伴因为从家里赶过来乘火车,很累的、很快的睡着了,有的小伙伴很开心很激动,马上就要到自己向往的那片天堂了,有着很多憧憬,也会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刚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的我们,怀着对祖国大西北的好奇,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公里、35个小时、跨越四个省份,23号早上到了乌鲁木齐南站。魏建军说他还记得那是一个宁静的早晨,刚从车里出来,略显闷热,*的志愿者早已在车站迎接,收拾完东西下车,下车后,他第一时间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报了个平安。然后集合一起出站,在车站并没有多长时间的停留,出了站,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
同时,他们便开始了*的第二站,而这一路上,让他们对*有了很实际的了解,慢慢的,他们所有人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人,这里的建筑,这里的所有。第二站是*农业大学,也是他们为期一周培训的所在地,坐着公家车从南站到农大的路上,在车上聊天的过程中,魏建军很开心碰到了一个陈堡村的同学,这时真的是比亲人还要亲啊,千里之外感觉有亲人了。慢慢的一幅画面进入了他的视线,因为之前他在网上已经了解到会在*农大培训,他把农大的历史、建筑认真了解个边,当车开进农大大门的时候,他说,终于看到真的了,刚到这,就没有感觉到陌生,车走在校园里,看着路两旁的横幅,都是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他感觉到了家一样的存在,他知道在这里他、他们肯定会过的很好。
都说来这里是受苦的,在河南想象着*,没有网,老断电,上班都是骑着小毛驴,几百公里看不到一辆车,想象着一切不可能的事情,好多好多。但到了这里,他确实另一种感受,怎么和所见所闻一点也不一样啊,乌鲁木齐这么繁华,给他的感觉和郑州、杭州差不多么,就是气候有点干旱而已,(注:来这的第一天下午就下起了雨,也许是上天光顾,第一天就这么欢迎,也许是让他们在这里慢慢习惯这里,有一种家的感觉吧。)其他也大差不差了。刚出南站的时候,魏建军惊呆了,冒出来一句,这竟然有高架桥,当时真的应该重新认识*这片神圣的土地了。
到了农大以后,先报到,核对一下自己的个人信息,领取衣服和培训手册、分寝室。幸运的是,魏建军分的寝室刚好是他认识的同学,怎么认识的呢,在火车上认识的,说起来,又是一段奇葩的经历。他呢,在8车厢12号下铺,然后他上边的同学中铺是一个学校的,叫王小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立立,专业是学畜牧的,也成了他们天天开玩笑的笑料吧,对面11号下铺和中铺,还有10号的上铺,这3个小伙伴是一个学校的,都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学校在河南焦作,专业很稀少,采矿专业,当时惊呆了一堆小伙伴儿啊,好危险的专业啊。正因为这样的随机分配,谁也不会知道,会让他们以后的关系那么密切。
分寝室了,他们五个说好住一个寝室了,但是呢,寝室是六个人住,必须六个人,就差一个人,要不是六个人,就得被拆开了,那肯定不行啊,就在外边等啊等,哎,同学,你几个人,两个人;喂喂,同学,你几个人,两个人;不一会儿,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的面前,哎,你一个人么;(鹏):对啊,我一个人;走,一块,六个人凑齐了。这个同学和他认识真的是一个奇葩的事,他从那时就感觉到,有时候不信命不行,他俩第一次认识是在郑州火车站西广场,在广场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和自己穿着同样志愿者衣服的他(鹏),看着他只背了一个包,他问鹏,你行李箱呢,然后鹏说,不是培训完就回来了么。他当时懵了,都到*了,还回来,玩呢。然后他和鹏说,培训完直接就去服务地了,然后鹏懵了,他给他们老师打电话问了问,确实这样,但是时间也不允许了,到了再让家里邮吧。就这样,一面缘过去了。他本想着不会再见面,可是上天就喜欢开玩笑,又碰到了,最后成了室友,真的见证了一句话,有缘真的会再见。
威武霸气的*农业大学寝室成立了,个个都是大奇葩,扛把子就是他,他就这我一直写的主人公,他的上铺,河南理工的李小汇,典型的话少却精的骚年;同样是下铺的是河南理工的何小炀,每次他的自我介绍都是,何小炀,何就是那个何,炀是隋炀帝的炀,然后大家都笑了,他说话还特别快,他是一个在河南上学的江西人,毕业来了*,好复杂的关系。何炀的上铺就是“后来者”鹏了,全名曹小鹏,毕业于郑州澍青医学院,学的药学,也是话少还精,但是特别喜欢笑,然后他一笑,全寝室都笑了。鹏的头对面就是另一位河南理工大才子,号称“国福第一吃匠”的陈小强同志,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觉到好污,真的是句句离不开那啥,根本不敢想象他为什么存在;还有一位就是同校友的动物科技学院的畜牧兽医奇才王小立了,为同志们普及很多科学知识,开拓了新的领域,真的不得不佩服。,有着很多欢声笑语,很多美好的回忆,这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都知道的最短的一个寝室和室友,但他们都知道,这个开始很刻骨铭心。
为期一周的培训开始了,培训什么,培训《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维护祖国同意加强民族团结聚力长治久安》等一系列的讲座,每天讲座结束,晚上就会有军训之类的,记得很清晰,魏建军说他刚来到这的时候,一口气就把培训手册看完了,晚上军训,刚开始的晚上有电影,连着三天都跑过去看电影,都是关于*的民风民俗的,很是被这些东西感动。其实如果问他们都喜欢这里什么啊,他们肯定会说,肯定是这里的饭了,顿顿都是自助餐,每次都是扶着墙进,扶着墙出,特别是这里的西瓜,随便吃,特别甜,当时都开玩笑在说,不是让我们来志愿西部、服务西部,这反倒被服务起来了,说完小伙伴们都哈哈大笑了。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培训的最后几天,也是记忆中对*农大对乌鲁木齐这座城市最美好的,27号晚上自治区项目办专门为这批志愿者组织了一场“志愿者融情晚会”,现场的气氛随着安明亮“这里是*”这首歌的演唱,将整个晚会推向高潮,嗨翻全场。接下来是各个地州自己组织策划的节目,有着自己的特色,让志愿者们更好的了解*,了解各个地州,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
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各地州开始了自己的培训,他的服务地属于哈密地区,现在应该叫哈密市了,哈密从今年开始地改市,哈密地区改为哈密市,哈密市则改成了伊州区,他的服务地是哈密市伊州区。在地州的培训中,播放了哈密的宣传片,非常漂亮,真的是“*缩影,大美哈密”,这里有着千年胡杨林、回王文化、坎儿井、天山风光、雅丹地貌,还有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十二木卡姆,很多很多,他们都觉得,总有一天,哈密会成为第二故乡。
做完培训后,就给分了各自的岗位,都是按照各自的岗位分配的,魏建军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在项目办沟通后,他被分到了哈密市旅游局,这也许也是他最开心的一件事了吧,终于有地方可以施显自己才华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地州培训完之后,一周的培训最后一天,自治区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举行了出征仪式,并合影留念,这是他照过人数最多的一张照片。
乌鲁木齐的培训结束了,下一站是将要奔赴服务地了,这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29号晚上的K次列车,从乌鲁木齐开往哈密站,那个晚上全车厢都是哈密的志愿者,吉他手弹着吉他,志愿者唱着歌,这真的就是年轻人,这就是90后,能远离家乡,选择来到西北,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尊敬。歌声落了,渐渐的,他们都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睁眼,哈密到了,那是天还没有亮,哈密的志愿者和乌鲁木齐的志愿者一样,早已在车站迎接着哈密的志愿者,这一批志愿者将奔赴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三个地方开始自己的志愿服务。
来到哈密,第一站是加格达宾馆,为志愿者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并举行了“哈密市年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欢迎仪式,仪式结束完,各个用人单位就来领志愿者回各自的单位了,那个场面就像爸爸妈妈来幼儿园接小朋友一样,但是小朋友们都依依不舍的在离别,说再见。市旅游局的领导也来接他这位小朋友了,她是他在这个单位第一个认识的人,像一个大姐姐一样问到这感觉怎么样,还习惯么,和唠家常一样,先带他去单位转了转,认认门,中午还带他去吃了*的特色饭,手抓饭,特别好吃。下午安排酒店让他先住下,然后在找房子,第二天带他去买了床上用品,厨房用品之类的生活用品。他真的很感动,而这种感觉只有他心里能懂。
房子租下来了,和市民*局的两个志愿者一块住,他们之前就认识,然后就成了新的室友,也就有了家的感觉。慢慢的安顿下来,8月1号第一天正式上班,局里为他们做了一个小的欢迎仪式,就这样,在哈密的工作就真正的开始了。工作一个星期左右,租的地方把网线接上了,接好之后,他第一时间和家里进行了视频通话,隔着三千多公里,就像在身边一样,听着父母问问这问问那,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能感受到父母的担心,结束之后,也给爷爷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在这里都安顿好了,不用担心,已经开始上班了,过年就回家了,过的很快的,时至今日,他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没有回过家,而这个基数一直在增加,只有工作起来,忙碌起来,他才会不想家。
来到哈密的生活,魏建军把每天都当作新的一天过,每天都是新的阳光,让每天的自己都有一个好心情,八月的白天很热,晚上很冷,他有点不适应,生病了就自己撑着,等到第二天就好了,内地和西北真的差别不是很大,只要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就相当于可以适应这里的一切。他一直很庆幸,他有机会来到这里,和同学小伙伴们一块开拓着自己的人生,魏建军心里一直想着,哈密也会因为他们更美丽,他们也会因为哈密更自豪。住宿的问题,吃饭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在这里接下来几年的工作了,所以工作问题是他们的首要问题。前边也说到了,他分配到了哈密市旅游局工作,单位里也很照顾他,帮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用品,时刻